【English】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要围绕“中医临床经典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传承与创新”核心主题,,构建中医经典防治现代疾病(糖尿病、风湿病、脑病、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体系等系统研究开展工作。
1.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1984年,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教研室及第一附属医院三个病区,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组成,199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共建重点学科,2000年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并牵头与上海、天津、黑龙江、湖南、湖北、贵州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2002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以全国同行排名第一、免答辩资格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学科带头人简介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李赛美,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伤寒论教研室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是世界中医联合会经方专业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方药量效研究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
李赛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30余年,专攻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肝病、内科疑难病症的研究,尤其在经方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纯中医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教学课题1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伤寒论讲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等教材著作30余部,副主编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共计100余名。
3.场地和设备
岭南医学研究中心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实验室位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国家重点学科实验楼四楼,实验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00多万元。
4.人才队伍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历经30余年的发展,秉承中医特色,注重中医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大家,如何志雄、刘赤选、何汝湛、刘仕昌、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李国桥等,并进行了良好的学术传承,涌现出林培政、李赛美、钟嘉熙、廖世煌、黄仰模、符林春等一批知名学者,以及学科后备带头人林昌松、吴智兵,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学术梯队。
专业技术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名,全国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各1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各1名,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全国杰出女中医师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名;广东省名中医6名,南粤优秀教师3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1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骨干2名。目前已引进杏林讲座教授、杏林青年学者各1名。
5.研究方向
学科以“中医临床经典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传承与创新”为中心,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1.中医临床经典传承模式及课程体系创新;2.岭南温病证治规律应用及理论体系构建;3.构建中医临床经典防治风湿病、糖尿病、脑病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体系;4.中医药防治疟疾、艾滋病及新发病毒性疾病等重大传染病研究.
6.科研项目与成果简介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科研经费总计3000多万元,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副主编教材30多本,新申请国家专利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在抗击疟疾、非典等重大疾病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重视药物开发,降糖三黄片、通痹灵、二藤通痹合剂等药物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进一步研发,其中降糖三黄片已经受到国家专利保护。
7.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于1986年成为博士学科授权点,1997年起招收博士后,2008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主办多项继续教育项目,其中主办的国际经方临床运用研修班成为品牌建设项目,享誉海内外,为经典、经方的海内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科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近五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多名,博士后3名。为提升学科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2016年引进杏林讲座教授1人、杏林青年学者1名。